教师队伍

首页    教师队伍    正文

杨建军

发布人:机车学院时间:2020-05-06浏览:

 杨建军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从事专业:  机械工程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yjjdem@163.com  
工作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  
通信地址:  青岛市黄岛区嘉陵江东路777号  
 
个人简介
男,教授,博士,1977年10月生,河北保定人,中共党员,2000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免试推荐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破格提前一年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7月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11月至今,于青岛理工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08-201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校级青年骨干教师,校级精品课程《金属切削机床设计》课程负责人,获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作为第一和第二负责人,完成和主持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30余篇,现任《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特约编委。
教学情况
主授课程
本科:《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研究生:《3D打印技术案例分析》、《制造系统工程与智能优化算法》
教材编写
主编《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科学出版社
主编《金属工艺学》,科学出版社
教改项目
省级教改项目,2015/1-2017/12,2015M087,课题负责人
教研论文
[1] Jianjun Yang, Hongbo Lan, Xiaoyang Zhu. Course Reform of Metal Cutting Machine Tool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 2020, 7(8):128-131.
[2] Jianjun Yang, Changhe Li, Hong Zhan, Zilong Pe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for the Metal Cutting Machine Tool Design Course Based on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2016,44:469-473.
[3] Jianjun Yang, Changhe Li, Jiwen Tan.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ve Levels, Staged and Step-by-step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2016,51:262-265.
科研情况
研究领域
1. 3D打印
2. 微纳增材制造
3. 柔性电子
4. 系统工程优化
科研项目
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1-2024.12,ZR2021ME139,基于多材料主动混合 3D 打印的 PDMS/SiC 功能梯度柔性衬底一体化制造方法研究,课题负责人。
2.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8 – 2021.7,2019GGX104060,交流自激发静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尺度3D打印机的研究与开发,课题负责人。
3. 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12 – 2010.12,Y2007G48,课题负责人。
4. 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2013.12 –2016.12,J13LB13,课题负责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8.01 –  2020.12,基于电流体动力喷射3D打印的梯度折射率微透镜阵列制造方法研究,第二负责人。
科研论文
[1] Yang Jianjun, Zi Denghua, Zhu Xiaoyang, Li Hongke, Li Zhenghao, Sun Luanfa, Zhang Guangming, Wang Fei, Peng Zilong, Lan Hongbo. Printed Flexible Transparent Electrodes for Harsh Environments,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2022,7(5): 2101087.
[2] 张源值, 杨建军, 高凡, 朱晓阳, 齐田宇, 周龙健, 李涤尘, 兰红波. PDMS/SiC功能梯度衬底3D打印制备和性能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0, 50(5):593-602.
[3] 齐田宇,杨建军,赵佳伟,宋银宝,郭鹏飞,张冠军,兰红波. 基于多材料 3D 打印和约束牺牲层连续功能梯度材料-结构一体化制造与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 2022, 39(3):1055-1067.
[4] Jianjun Yang.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Dual Coding   Genetic Algorithm for Contour Path Planning in Lase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2013,12(4):862-866.
[5] 杨建军, 李红珂, 朱晓阳, 许权, 王飞, 兰红波. 高性能电加热玻璃3D打印与微转印复合制造工艺. 光学精密工程, 2019,27(4):820-831.
[6] 杨昆, 杨建军, 赵佳伟,彭子龙,韦子龙, 兰红波. 基于电场驱动熔融喷射3D打印大面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结构制造方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9, 35(10):115-123.
[7] 孙东明, 杨建军, 朱晓阳, 李传敏. PNIPAM基异质双层水凝胶智能结构4D打印和多曲率变形[J]. 塑料工业, 2022, 50(5):200-206.
[8] 宋银宝, 杨建军, 李传敏. PDMS/SiC功能梯度复合材料性能与制造精度研究[J]. 中国塑料, 2022, 36(7): 30-36.
[9] 刘志浩, 杨建军, 赵佳伟, 吴堂福. 电场驱动喷射高粘度导电材料的3D打印机理研究.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9, 38(3):445-451.
[10] 杨建军, 张志远, 兰红波, 彭子龙, 王飞. 基于EHD 微尺度3D打印喷射机理与规律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2016,47(6):401-407.
[11] 杨建军, 刘保业, 鞠录岩. 激光切割路径优化的双重编码改进遗传算法.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3(6):684-687.
[12] 杨建军, 战红, 丁玉成. 考虑配置的多源注水系统泵站运行方案优化.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2,30(4): 442-446.
[13] 杨建军,丁玉成,赵万华. 基于双重编码遗传算法和图论的自压树状管网优化.农业机械学报,2010,41(1): 81-85.
[14] 杨建军, 战红. 基于图论的改进遗传算法在配网重构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21):122-125.
[15] 杨建军, 战红, 鲁成杰. 配电线路集中无功补偿优化的改进遗传算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47-50.
[16] 杨建军, 刘扬,战红. 安装变频调速装置的复杂注水系统运行优化研究.石油学报,2007,28 (2):124-128.
[17] 杨建军,战红,刘扬. 基于环路和改进遗传算法的配电网络重构优化.高电压技术,2007,33 (5):109-113.
发明专利
1)杨建军; 季鹏鑫; 蔡子豪; 陈鑫; 刘校峰; 周瑜阳; 定力矩苹果采摘机械手, 2020-11-24, 中国, ZL201810367482.2.
2) 杨建军; 陈兴鹏; 刘美佳; 王浩; 王哲; 一种集展开折箱封胶于一体的自动封箱机构, 2017-12-22, 中国, ZL201610239803.1.
3)兰红波; 杨建军; 张源值; 朱晓阳; 齐田宇; 周龙健; 一种PDMS/SiC功能梯度衬底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2020-01-14, 中国, 202010038767.9.
4)兰红波; 齐田宇; 杨建军; 许权; 张源值; 周龙健; 功能梯度材料与结构一体化制造的3D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2020-02-19, 中国, 202010102009.9.
5)兰红波; 杨建军; 朱晓阳; 一种嵌入式电子产品3D打印方法, 2016-08-31, 中国, 201610780599.4.
6)兰红波; 刘志浩; 杨建军; 赵佳伟; 嵌入式电子产品的3D打印方法及3D打印机, 2019-03-19, 中国, ZL201611197075.9.
7)杨昆; 兰红波; 杨建军; 钱垒; 赵佳伟; 一种用于电场驱动喷射多材料3D打印的集成喷头, 2018-07-04, 中国, 201810726176.3.
获奖情况
1. 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21.
2. 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2/22),2018.
3. 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17),2022.
4.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03.